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对联:

 

对联 第三章 对联艺术美的展现
释义
第三章 对联艺术美的展现

我们了解了对联艺术美产生的沃土及其本质、特征,再来看看对联艺术美的表现。那么,对联的艺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么表现的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美
 形式,即形状形体,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态势,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殊形式。对联的形式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是不相同的。小说、散文,分章分段;剧本,分场分幕;诗歌则分节,而对联则是以“联”为独立单位,即内分上联下联。事物的美总是寓于具体的感性形象中,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美的事物总是以其具体的感性形象(形式)作用于人的感官,使欣赏者得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就是对联的外表结构形态,给人的视觉感官的感应和心理体验的结合,所产生出的一种美的感受。对联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的对等美
 对联,是由两行相互对应的文句组成的,前句称为上联,后句称为下联,上联是几个字,下联也必须是几个字,对等均衡。上下两联相对而又相依,对立而又统一,相生相伴,相互辉映。这种结构上对等均衡的形式,从视觉感官上给人一种形态美,好比是国家仪仗队在接受外宾检阅时,两行对等均衡的队伍,整齐统一,非常好看一样。如果说,诗歌的形态美是匀齐、对称的话,那么,两行并列的文句对等、均衡、整齐,就是对联的形式美。例如:
 直上中天摘星斗;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
 由于联文的对等均衡整齐,无论怎么书写,即便是门字形写法,悬挂起来都非常好看。
 (二)展示的书法美
 对联的展示是通过书法艺术手段,书写在彩色纸上或镌刻在特制的载体上来展现的。书法是对联外在表现和展示的主要手段。因而,对联的形式美还表现在联文与书法结合的书法艺术美。中国的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表现性空间艺术,它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在结构布局上,犹如具有三维空间的建筑,富有建筑美。在线条形体,运动姿态上,犹如优美的舞蹈,富有舞蹈美。另外,中国书法艺术的美还表现在笔划上的势、力和节奏。书法的笔划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于笔端,因而,点如高峰坠石,横似勒马带缰。书法家用自己的心、性、神、力写出具有神、气、骨、肉的字,展示了生命力的运动。对联用书法艺术表现出来,这就将对联的对等、均衡、整齐美与书法艺术美融为一体,使对联对等、整齐的形态活了起来,有神有气、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先不说对联的文词、内容、意境和技巧如何,首先联文的书法艺术映入眼帘,就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这是对联形式美的特殊表现。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高寿荃先生,曾为日本东京天广餐厅撰的一联:
 厨下烹鲜,门庭成市开华宴;
 天宫摆酒,仙女饮樽醉广寒。
 用篆体字雕刻在日本东京天广餐厅的门墙上,为玻璃钢仿石雕,每个字的面积为1.1平方米,共占墙面35平方米,整副对联为90平方米。典雅的联文与篆书、浮雕,构成一座完整的壁饰,成为具有中国神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艺术品,十分壮观。特别是加上对联内容的艺术美,就会是对联、书法两种艺术相得益彰,正如德国总理科尔先生所说:“对联和书法艺术,早已表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能力,反映出中国文化的高度发达。”(录自《中国楹联报》)的确,对联与书法的结合所产生出的艺术美,是非常非常美的,的确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一种代表。
 (三)句式的参差美
 对联的形体美,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尽管它形体短小,文字不多,但它句式灵活,不受拘束。可以三字五字为句,可以六字七字为句,可长可短,长短兼容,长短先后,任意安排。联体呈曲线,句式较活泼,呈现出一种多姿多态的参差美。例如:
 五星啤酒,八月桂花,花香溢酒香,香风熏得香城醉;
 千里蜀山,一湖秋水,水美连山美,美景嬴来美誉长。
 (徐光才·96新都五星桂花艺术节征联)
 此联为4、4、5、7字句式组成。短短长长,长短参差,联体显得活泼多姿,婷婷玉立,给人以一种参差、妖娆的美感。这种活泼多姿的句式联体,是对联随着历史的前进,文化的发展,不断吸收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的精华,无疑是吸收了宋词比唐诗更解放、更灵活的长短句式特点的结果。对联句式的参差美,给对联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丰富了对联的艺术美。特别是在带有叙事性的长联中,这种句式多姿的参差美,得到了充分展现。如人们熟悉的成都望江楼崇丽阁长联,其句式为8、5、4。4、4、4、4。6、6、7、7;4、7。4、4、4、7。6、1、1、1、8。从1字句到8字句,长短参差,任其抒发。不妨让我们欣赏一下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参差美: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里睛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嬴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此联因为有了句式变化,显得多姿多态,所以如诗如赋,如歌如词,十分美丽,分外妖娆。
 (四)载体的衬托美
 对联的展示悬挂是通过载体来实现的,对联的载体多种多样,而且十分讲究,最普通最常见的是彩色纸张,如春联、婚联、行业开张等喜庆联,一般是书写在彩纸上。再有是较讲究的装裱载体,即用特殊的纸和绫等材料,经过装裱工艺加工的载体,将联文书法裱在上面,悬挂在墙壁上。如家庭、展厅、商店、酒楼、茶庄等地方的对联多用这种载体。还有的是板式载体,即用质地很好的木板精制而成,将联文书法艺术镌刻在木板上,再刮漆贴金,使联文既具书法艺术,又具镌刻艺术,更是金光灿灿、光彩照人,显得格外精致高雅。如宫廷、庙宇、古迹、名胜之类的永久性对联,一般是用的这种载体。另外,还有用石头作载体的,即把对联镌刻在经过加工的石板上,这一般是用于室外,不怕风吹雨打,如山寺大门、古墓墓帘、风景区之类的露天对联。此外,还有竹刻,即用竹块作载体,把对联刻在上面,经过各种工艺加工,很有艺术特色,如邓文姗先生的“滕王阁竹刻楹联堂”,就是一例。这些不同的载体,除普通彩纸外,其他都是特制的,很精致,本身就是一种工艺,特别是镌刻,其艺术价值就很高,本身就是美术艺术,再与对联、书法艺术相结合,更是美上加美,艺趣无穷。如果把这样的对联比作是一朵常开不败的鲜花。那么,书法艺术、载体艺术便是花枝绿叶,联文便是花蕊。
 (五)装饰的典雅美
 对联的形式美,除上述自身形式所显现出来的艺术美之外,还有一种高雅的装饰美,虽说这种装饰是一种客观效应,但必竟是对联形式的展示所产生的形象效应。因此,这种装饰美,乃是对联自身形式美的一种外延。对联的装饰美是非常突出的,人们张贴、悬挂对联,或是为了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或是为了烘托一种特殊的气氛,或是为了营造一种高雅的境界。无论是哪种情况,客观上都起着装饰作用和烘托效果,这种效果显示的是一种文化的、艺术的和高雅的品位。这正是对联形式美的特殊表现。一户人家,一个厅堂,一座庙宇,一个景区,有对联即显品位高雅,书香盈溢,艺气芳香,沁人心肺。例如西安钟楼悬挂的对联:
 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
 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
 (高立民)
 不仅使钟楼添色,而且给古城增辉。当人们登上钟楼,看到这副对联,自然就会想起古城西安的文文武武,古古今今,激励广阔胸怀,荡起无限豪情。从而增强了游人对西安的情感体验。这正是这副对联高雅的装饰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的体现。
 二、抒情美
 文学艺术属于意识形态范筹,“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毛泽东语)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作家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即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而“情,是一切思想感情的活动。”(艾青语)因此,抒情是一切文学艺术共同的基本特征。被称为“诗中之诗”的对联,当然具有抒情性的特征,只是抒情的方式与手法和其它文学艺术有所不同而已。对联的抒情美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一)联情的含苞美
 所谓含苞美,顾名思义,就是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要开还没有完全开,这时的美是凝聚着的、包藏着的,欲露还羞,惹人遐思。对联抒情的含苞美,就是联文的情感较为凝聚。这是因为对联文字较少,不可能像诗那样不受文字的限制而尽情抒发表达,只能把作者的丰富情感,经过反复锤炼后,凝聚、包藏于有限的联文之中,这就是联文情感的含苞美。例如,梁章钜的访苏亭联:
 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
 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
 访苏亭在广西藤县的剑江畔,1099年苏轼63岁,被贬琼州(今海南岛)路经藤县时,赏月剑江,并作有《江月》诗,后人为纪念他,在此修了个访苏亭。联中饱含着作者对苏轼的同情、敬仰的真挚感情,读联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复杂而沉重的,感情是丰富而深沉的,似乎心中有许多话要讲。从对联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的深情在胸中滚动。而这丰富盈溢的情感的抒发,并没有像诗歌那样尽情尽兴的表达,而是高度地凝聚、苞含在短短的两句联文里,这正是对联抒情的含苞美的表现。
 (二)抒情的并蒂美
 所谓并蒂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蒂上开着两朵鲜花,互相媲美,互相辉映。对联抒情的并蒂美,就是好比上联是一朵花,下联也是一朵花,两朵鲜花同开在一枝花蒂上,互相衬托,互相辉映,显得格外美丽。对联的上下联文无论字多字少,也无论是什么格,都是完整的、独立的一句,抒发出的都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情感。例如:
 扫榻飞烟惊化鹤;
 卷帘留月觅归魂。
 就上联单独看,是独立完整的一句话,所表达的情感是为一个人不幸去世的噩耗而震惊。但它的文彩精美,因而表达的惊愕情感,也带有一种艺术美的感觉。再单看下联,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是一种怀念之情。但它用的是动的形象语言,因而,这种怀念的感情,似乎插上了情感的翅膀,在栩栩飞翔,给人一种深情美好的感觉。上下联文虽是表达哀挽之情,但的确又像花一样的美丽,尤其是两联合起来之后,既惊愕,又怀念,哀挽人的感情抒发就显得更为丰富,深沉而真挚、自然,表达得也就更加完美。又如:
 千树梨花千树雪;
 一村杨柳一村烟。
 (许少文)
 上联是一幅美丽的图景,下联也是一幅美丽的图景,上下两联好似两朵艳丽的花朵,盛开在一个枝蒂上,十分美丽可爱。这正是对联抒情的并蒂美的具体表现。
 (三)主感的快应美
 对联的抒情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主体感应特别快,口诵联文,身即入景,顿时就成为联意抒情的主人公,陶醉在联文意境之中。诗歌抒情的主体尽管是以“我”为主,但这个主人公的“我”是多变的,有时是现身的“我”,有时是隐身的“我”,有时又是变态的“我”,甚至有时还不是“我”。对联中抒情的主体主人公,则是较确定的,一般就是作者本人的自我。无论联文中有无“我”的出现,都是作者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因而诵读起来心灵感应很快,一下子就身入其中成为抒情的主人,顿时被联文的激情和意境所陶醉。例如:
 诗酒神仙,吟魂醉魄归何处?
 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安徽马鞍山太白楼联)
 无疑此联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上联表达了作者对伟大诗人李白的崇敬、思念之情,下联是写太白楼幽深美丽之景。两联相映,如并蒂之花,情深意长,景色优美,令人陶醉。当我们诵读此联时,主体感应很快,顿时,就身入其中,很自然的感到是自我情感的抒发,绝无境外客心之感,并被优美的联文和静雅的意境深深感染,自然沉浸在一片沉静、优雅的景色之中。
 (四)用典的浓缩美
 抒情美还表现在联文用典所表现出的浓缩美。典,经典;典故,即入典的古代故事。它的含义已经固定而成常道。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事理。在对联中用典是达到言简意赅的有效手法,用典的最大特点是能使联文情意的高度浓缩,用很少文字能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使对联文彩高雅,艺气芳香,效果甚佳,耐人寻味。例如毛泽东赠其妹毛泽建联: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全联纯用一个典故——宋代崇阳令张乖崖“一钱斩吏”的故事:钱库官私拿一钱被发现,乖崖令杖责之。该吏怒吼道:“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听后提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当即将吏斩之。后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成为典故。后人借此典故以比喻不怕力弱,只要持之以恒,积久之功,是可以成就大事的。毛泽东用此典作联,仅用八个字,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浓缩着多姿多彩的艺术美。又如:
 绛桃怜曼倩;
 黄竹忆骅骝。
 (李泽一题彭祖祠)
 此联借用历史故事来题西王母是别有一番意境。上联是讲东方朔(即曼倩)偷西王母仙桃的故事。下联是用周穆王访西王母的故事。椐传周穆王有八匹日行千里的骏马,“骅骝”是其中之一匹,因此他能远涉西征,到达西王母王国。此联虽只有10个字却借用了丰富多彩的两个神话故事来衬托、表现长寿彭祖的内容,给人一种浓缩之美。
 三、对仗美
 对联,对联,主要的就是讲究“对”讲究“联”。对,即对立、对峙,成双;联,即联系、依靠、依仗。对仗,即两个词、句相对而又相依。所谓相对,即字对字,词对词,平声对仄声,上联对下联。所谓相依,即你依我,我依你,对立统一,对应成偶。因此,对仗是对联最根本的艺术特征。在律诗中,最精美的句子就是两组对偶句,而对联正是从律诗中脱颖出来的,独立成类的对偶句式文学。因此,对联是“诗中之诗”。诗是很美的,无疑对联也是很美的。对联的艺术美,最根本的就是对仗美。所谓对仗美,就是通过各种对仗的手法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美。例如:
 峭石千重立;
 藤萝百道开。
 (五台山望海峰联)
 联中峭石对藤萝,千对百,千重对百道,立对开,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仄声对平声,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上下两联,对立而又统一,对应成偶,十分美丽。那么,对仗美具体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词、句的对应美
 对联的对法,联文的形成,首先是从音节字和词素开始的,上联和下联的每个字、词都必须是相互对应的,或属性相同,或词性统一,或大体相近。词组也是一样,必须上下相互对应,且词性相同或大体一致。由相互对应的字、词、词组构成联句,再形成联文。这种对应所产生出来的效果是很美的。例如: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颐和园月波楼联)
 联中一对半,径对帘,竹对花,荫对影,云对月,满对笼,地对纱。上下之间,字字相对;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再看词组:一径对半帘,竹荫对花影,都是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云满地对月笼纱,是主谓短句对主谓短句,词性统一,组组相对,给我们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和审美心理,都带来了一种对应美的享受。
 (二)平仄的对立美
 平仄是文字的声韵规律的高度概括。古人根据字的发音原理,将字的声音分成平、上、去、入四声(现在普通话称为新四声,没有入声,将入声并入平声中,将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并进而归纳为平声与仄声两大类(把上、去、入归入仄声),高度概括了字音的规律。字、既是空间表现性,又具有时间表现性,字形是空间表现,字声是时间表现。字声的平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声音的长短,平声长,仄声短,和音乐一样,是以时间来表现的。将平仄组织起来,有规律的进行,产生一种跳荡感和音乐感。加之上联与下联,平仄相对,这就产生出长音与短音的对立交错美。如:山对水(平对仄),箭对弓(仄对平),渔父对牧童(平仄对仄平);茶对酒(平对仄),紫对红(仄对平),细雨对和风(仄仄对平平)。平仄相对,长短相交,相生相伴,相依相存,就好像男人和女人相结合而产生的爱情美,阴电和阳电相撞击而发出的闪光美。以张大千先生的一联作实例,来看看平仄交错的对立美。
 岩前拄杖看云起;
 松下横琴待鹤归。
 岩对松(应是平对仄,但第一字可以不论),前对下(平对仄),拄对横(仄对平),杖对琴(仄对平),看对待(平对仄),起对归(仄对平),字声平仄相对,词性亦相同,按联律要求,对得十分规范,给人以平仄双声相交运行的对立美。
 (三)上下联的对衬美
 对联的对仗美,除了字词和词组以及平仄的对仗外,还有上联下联的对仗,各种对仗的综合,形成了一副对立而又统一的对联。正是上下联文的相互对仗,才使对联呈现出前呼后应,互相对衬的美感。这种对衬美,从形体上表现出来,主要是外表的对衬。如:
 救中华,金戈铁马,千军卷黄沙,扫除漫地尘烟,开拓神洲惊海外;
 抓科技,大漠红旗,两弹冲碧宇,铸就穿天神剑,振兴华夏誉寰中。
 (杨启华:聂荣臻元帅陈列馆联)
 此联的分句是由三、四、五、六、七个字组成,呈金字塔形状,上下两联,好似两座宝塔,这是作者有意把联形与陈列馆的两座三角塔顶相吻合,象征聂荣臻元帅一生的两座丰碑——战场伟绩和科技伟绩。对衬美不仅表现在外表上,而且还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的对衬美,就是上下联文所表达的内容,相互对照,相互衬托,相互补充,从而,使联意更加丰富和完美。例如:
 唾落珠玑天上雨;
 步摇环佩夜来风。
 (周为:华山玉女宫联)
 玉女宫在华山中峰上面,相传春秋时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他的箫声引动了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慕之情,便抛弃宫庭生活,跟萧上山到此过着幽静的隐居生活。此联就是描写弄玉在华山上的生活情趣。上联写玉女的口液似珍珠,落下来时就好比天上下的甘雨。下联写玉女的莲步,走起路来,环佩轻摇,带来一阵阵傍晚的清风。上下联意相对相衬,更显得丰富完美。
 四、词句美
 对联,是对偶式的句式文学,文字不多,往往只有两行短短词句,甚至每联只有几个字。但是,它却能打动人心,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不能不说对联的词句精美是一个重要原因。是的,作为中国“韵文”的精华,“诗中之诗”的对联来说,它的词句的确很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很高的欣赏性。不妨试举一例:
 金鼎生辉,中华瑰宝惊环内;
 雁湖焕彩,天府明珠耀蜀西。
 (张祖泽)
 上联写当今中华的繁荣昌盛,让世人瞩目;下联写天府改革开放的成果,似明珠闪亮。联文高雅,意境甚佳,文彩华丽,气势不凡,的确词句很美。那么,对联的词句美,是如何表现和形成的呢?
 (一)用字的精妙美
 对联是文短意长,这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既要句短又要意长,只有在用字上下功夫,做文章,根据构思去选择最恰当、最具容量、最富效果的字,使每个字都能发挥最佳作用,这就是先贤所说的“炼字”。“炼字”是联家的一项基本功,是创作佳联的重要环节。作联“炼字”就好像是指挥员用兵作战,打哪样的仗应用哪样的部队哪样的兵,攻什么碉堡用什么兵上去效果最好,必须精心挑选,方能达到制胜的目的。所谓“炼字”,就是要精心选择,反复比较,择优录用,精益求精,特别是关键的字要精心锤炼,力争做到一字千金。关键的字用好了,会使全联大为增色。例如:柳倩老先生的《登宝积楼》联:
 浮光十里烟桥路;
 寒色三分冷钓竿。
 此联十分精彩,给人一种生动的形象美感。而最精彩的是“浮”、“烟”、“色”、“冷”四个字用得好,用得妙。联文是描绘冬天北海,寒气朦朦,景色依稀,几位钓者垂钓湖上的景象。写冬天的北海,柳老用了“浮光”二字,写寒冷的气候,柳老用了“寒色”二字,既描绘了景色,又高雅无俗,“光”加个“浮”字,“寒”配个“色”字,不仅文彩大增,而且景色顿活,真是妙不可言。在描写湖光与桥路景物的关系时,柳老用了个“烟”字。“烟”字本是个名词,用在“浮光”和“桥路”之间作接应,词义顿时丰富起来了,增加了动词和形容词的意义,既可理解成“浮光”“烟”(淹)了桥和路,又可理解成“浮光”如“烟”,把桥和路笼罩着,还可以理解成“浮光”使桥路变成烟雾朦笼的景象。这个“烟”字给我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任你自由飞翔,真是妙极了。下联的“冷”字,同样是极妙,它既和“寒色”相联系、接通,“寒色三分”自然是有些冷,又丰富了“钓竿”的描写。“冷”字本来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前后连接,即增加了动词的意义,“寒色”使“钓竿”冰冷,也可理解成“寒色”冷落了“钓竿”——垂钓人把“钓竿”放在一边架着,不用手去拿着它。这个“冷”字和“烟”字相对,把联文推到了绝妙的境界。
 (二)组词的变态美
 词句美,除了用字奇巧外,还有个组词的问题。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无论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只能表达简单的意义。要表达复杂、丰富、多彩的内容函意,必须把词组合起来运用,这叫组词造句。如果要想使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更具艺术美,还必须对词进行修饰,即所谓“修辞”。对联十分讲究“修辞”“炼句”。所以,对联的词句一般都是很美的,纵观浩瀚联海,有许多佳联的组词、修辞是非常绝妙的,给人一种异常的变态美。例如: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远空。
 (乾隆:颐和园十七孔桥联)
 此联词句超凡脱俗,十分优美,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美从何来?从修辞、炼句而来。作者在写桥,写风,写船,写月修辞的“词格”上运用得很好,特别是材料修辞格运用得好。写桥时,运用比喻、摹状手法,将弯弯的十七孔石桥比成躺卧在湖上的彩虹,非常贴切而形象。组词时,组成了“石梁”和“虹卧”两个复合词,“石梁”表明桥是石桥,“虹卧”是表明卧在水上的虹。但作者未用“卧虹”,却组成“虹卧”,这正是匠心妙着所在。用“虹卧”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了“梁”“虹”均是平声的问题;二是解决了“石梁”与“卧虹”组成联合词组显得有些梗涩的问题。另外,在炼句时,作者没有组成“石梁虹卧”,以表桥似虹之意,而是用倒装手法,把它们颠倒过来,组成了“虹卧石梁”,从语法结构看,这是个主谓宾短句,其意是彩虹卧躺在石桥上。而实际上比喻之意未变,仍是石梁如卧虹之意。事实上人们诵读这副对联时,谁也不会理解成是彩虹卧在石桥上。但是,词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彩美多了。这正是组词的变态美。该联中写风用的“岸引长风”,写船用的“波回兰桨”以及写月的“影翻明月”等句,其修辞炼句都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和“虹卧石梁”一样,词态都发生了变化而词义未变,四句变态词并用,极大地增添了词句的艺术美。
 (三)句子的凝炼美
 对联的词句美,除了用字的奇巧,组词的新异变幻之外,还在于它十分凝炼。因此,它字虽少而味丰,文虽短而意长。犹如百炼之金,无论置于何处都光彩夺目;更似浓缩之铀,尽管数量很少而能量惊人。这便是对联文句的凝炼美。例如:
 舟泛烟波,双桨荡开双剑影;
 月溶水浪,一亭锁住一亭心。
 (九江市甘棠湖烟水亭联)
 联中的“舟泛烟波”四个字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短句,是描写甘棠湖烟雾浩渺,景物朦笼的景象,划着一叶小舟游荡在湖上,就好象是泛游于烟波之中。作者没有去描述甘棠湖的湖山景色,而是紧紧抓住“烟水”这一主要特景,一点入笔,用飞白的修辞手法,将湖山景色“飞白”过去,再用“转类”的修辞手法,将泛舟甘湖“转类”为“泛舟烟波”。这一“飞”一“转”,却给人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象去体验其中的美景,从而,增大了联文的容量和意境。“月溶水浪”句与此同理,不去直写天上的明月,而采用意境上的“示现”“夸张”等手法,把月和水浪溶合在一起,使句子凝炼而文意丰富。接着,把湖光山色,楼形亭影,凝聚在双桨之下:小舟的双桨,推舟鼓浪,把倒映在湖水中的双剑峰摇得乱幌,两座山峰忽开忽合,来回碰撞;影映在湖水中的烟水亭,在动荡的月波中,变成了几个幌动的亭子,一个个幌来幌去,紧紧相连,难得分开,好像它们的心是互相锁在一起似的。“双桨荡开双剑影”,“一亭锁住一亭心”,多美丽的联句啊!此联句子精炼,浓郁,凝聚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凝炼美。凝炼美是对联文句美的主要标志和表现,要使对联文彩华丽,就必须在“炼句”上很下功夫,这就是先贤说的“炼字不如炼句”的道理所在。
 (四)联文的优雅美
 对联的词句美,还表现在对联文词的流畅、华丽、优雅上面。对联的文字很少,一般常用对联多为一两句话或两三句话,经过“炼字”、“炼句”的反复锤炼,文词十分精炼,且流畅优雅。因此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流畅,如诗如词,华丽优雅,给人一种优雅美丽感。例如: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潘力生先生题南岳衡山联:
 美洲朝露,欧陆夕阳,斯土人情曾领览;
 衡阳春云,洞庭秋月,故园风物最宜人。
 此联联文优美,自然流畅,联情真挚,扬溢着海外赤子对华夏故土,炎黄族情的倦恋之情,十分感人。诵读起来言词流畅,如行云流水,情景协和,优雅宜人。
 (五)言外的余音美
 对联语言和其它文学语言有所不同,往往是言外有音。这是因为对联语言经过反复锤炼比较精炼或多有寓意的缘故。有些对联的词语,形象性并不那么强,甚至有的对联并不具形象性,但它仍能给人们一种美的感觉。这种效果的产生,除了作者组词造句特别美和上下联对得特别巧妙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言外有音”,好比弹琴,琴弦拨动之后,仍擅动不止,余音不绝。这弦外之音,有一种回肠荡腹之美。例如:
 庭前广种虚心竹;
 院内休栽带刺花。
 此联文句通俗易懂,字面意思十分清楚,是讲庭前要多种竹子,院内不要栽带刺的花。但真正的意思却在言外,它实际讲的是:人们住在一起,大家在各方面的言行都要虚心一些,说话谈事,不要带刺,只有这样,大家居住在一起,才能和睦相处。这种言外意,弦外音,令人回味无穷。又如:
 几番琢磨方成器;
 十载耕耘自见功。
 此联言词直白,没有什么形象性,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它的言外之音却袅袅不绝,启迪着、激励着人们去“琢磨”、“耕耘”。
 五、和谐美
 本文第一章开始提到的“美学把美分为三大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是从客观世界方面来说的。如果,从人类的审美感受方面来分的话,则可分为优美、壮美和滑稽三种,有人把这三种美称为美的范畴。和谐,是属于优美(优雅的、柔性的、静态的、客观世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美)范畴,是优美的突出表现。一般地说,凡是优美的东西都是和谐的。家庭生活美,首先是家人团结和睦,万事如意,上下和谐。穿着美,主要是人体与服饰和谐。图画美,主要是图象与色调和谐。音乐美,主要是音调、旋律与节奏和谐。对联的美属于优美的范畴,因此,和谐美是对联艺术美的重要表现。凡是佳联,诵读起来都有一种优美和谐的感觉,给人的审美心理以满足和快慰。例如:
 千秋怀抱三杯酒;
 万里云山一水楼。
 (昆明大观楼联)
 诵读后,的确有一种和谐优美感。对联的这种和谐美,主要表现在声律的铿锵,音步的节奏和联文的唱和等方面。
 (一)声律的铿锵美
 对联讲“对”,首先是讲字声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一般来讲是双声步运行,即平平和仄仄交替出现。平仄交替出现、运行,会产生出一种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音调感,给人一种音乐美。葛培岭在《论诗歌的音乐美》中说:“平仄和押韵都可以构成诗歌的音乐美。但押韵一般是押句尾,涉及范围较小,而平仄则渗透到字里行间,影响及于整首诗歌,所以,意义尤为重大。平仄规则是近体诗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大大提高了诗歌音乐性的程度,平仄艺术是诗歌音乐美的冠冕和精华。”葛培岭的这一论述同样适用于对联,因为对联是格律诗对偶句的脱颖,是诗中之诗,同样富有音乐性,只不过是“曲调”短些而已。例如:
 两岸杨花风作雪;
 一池荷叶雨成珠。
 此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荷为平声,但一、三字可不论)符合联律,诵读起来如高山流水,似玉盘滚珠,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抒情曲旋律式的音乐美。又如:
 雄流峭壁三门险;
 鬼斧神工一道通。
 (三门峡联)
 此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符合联律,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呈现出一种雄壮的进行曲旋律式的音乐美。
 (二)音步的节奏美
 韵律,节奏,就是声韵有规律的出现,“是诗的基本力量,基本动力”。(马雅可夫斯基)有规律的运动的反复,是表现性时间艺术的基本形式。音乐之所以美,节奏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诗歌之所以美,韵律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节奏、韵律,音乐就不是音乐,诗歌就不是诗歌。正如郭沫若说的,“没有节奏便没有诗。”对联和音乐、诗歌一样,富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正是这种韵律节奏,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审美意识的需要,能大大地推动联文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例如:
 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彻;
 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临颠顶莫辞劳。
 (桂林叠彩山桂林书院联)
 联文虽是四、七、七字句式,但它的每个字和每个音节,都在节奏的统帅下,以整齐有序的音步行进着:
 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彻;
 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临/颠顶/莫/辞劳。
 我们可以感觉到,不仅“音步”整齐有序,而且发出铿锵响亮的“脚步”声,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美。
 (三)联文的唱和美
 对联的和谐美还表现在上下两联之间的那种对立而又统一,分存而又相依的互相呼应的关系上,这种一呼一应,一唱一和的关系,亲密和谐,好似一对恋人正处在情深意厚的热恋之中,心心相映。或像一对伉俪,幸福美满,夫唱妻随。其实,对联即对偶句这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这种关系,对偶,对偶,一对配偶。所以,这种恋人、伉俪般的相互依恋,彼此呼应的唱和美,正是对联和谐美的重要表现。例如:
 心将客星隐;
 身与浮云同。
 (彭玉麟)
 像是一对恋人在谈情说爱,吐露心声。
 长啸一声秋月白;
 寄怀千古远山青。
 (彭玉麟.石钟山梅花厅)
 像是一对伉俪在幽闲慢步,赏月抒怀。
 丹心一片安炎鼎;
 浩气千秋壮蜀疆。
 (陕西勉县武候祠联)
 像是两人在谈今论古,为蜀相诸葛武候的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而感慨呕歌。
 好鸟双栖时时好;
 红花并蒂日日红。
 像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新婚之夜,互表忠贞。
 五千年血统相传,带砺河山,一国何妨存两制;
 三万里乡音无改,光华日月,兆民所盼见中兴。
 (马祖熙)
 像是两人在共同赞美、盼望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像是一对男女在沧山耳海边,引吭高歌,纵情对唱。……这种上下联之间互相依恋的呼应唱和美,给人们一种缠绵深情与和谐优美的享受。
 六、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美内在思想意义的一种形象显现。“意者,心音也。”就是主旨、思想、心愿、情感等主观能力的一种情态。“境者,疆界也。”就是景象和客观事物的特定环境。所谓意境,就是人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情景交融、形象优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通过形象思维和形象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的融合、冶炼而创造出来的。例如:
 手携风雨诸天远;
 脚踏波涛大海环。
 这是多么鲜明生动的形象意境啊!这种形象显现的意境美,是对联的思想性的艺术表现,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对联意境的创造和诗歌意境的创造,手法基本上是相同而相通的,如果说有所差别的话,那就是对联不仅是要通过形象思维和形象性语言来创造意境,而且还要通过对仗手法来丰富意境。那么,对联的意境美是怎么展现的呢?
 (一)立意的新颖美
 写对联和其他文学创作一样,首先要立意构思,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对联字数很少,只能是一点人笔,一笔入胜。所以,必须选择好立意着笔点,从哪个意义上去写更好,务求立意新颖。立意新颖是对联出新的最重要表现。立意新能给人一种新颖美,只有立意新颖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意境来。在我国浩瀚的联海里有许多立意新颖的好联。例如萧髯公的泰山绝顶联:
 一日无心出;
 群山不敢高。
 泰山是我国五岳之一,是齐鲁大地最高的山,泰山绝顶有1500多米高,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如何描写泰山绝顶之高,不乏名联佳句。萧髯公联更是匠心独具,别有新意,乍看起来似乎语不惊人,但仔细体会,却是令人叫绝。作者不曾直接描写绝顶如何高,而是把太阳和群山人性化,用它们的心态、情绪来反衬泰山之高。“一日无心出”——太阳升空,可谓之高,但当它跳出东海海面看到泰山时,却失去了信心,没有情绪出来了。“群山不敢高”——齐鲁大地,青山不少,可是这些青山都被泰山镇住,都自甘认输,不敢再高了。尽管联文没有写泰山绝顶之高,可是我们从联文中已经直感到了它的高了。这不能不说是匠心独具,立意新颖,确实创造出了一种新颖美好的意境。
 (二)示意的图画美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形象语言所描绘出来的艺术景象,没有形象思维和形象语言,就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文艺作品。对联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形象思维和形象语言和主观情感的结合所产生出来的艺术景象。因此,可以说,楹联作家是在用语言绘画。一副对联就像一幅图画,呈现在人们的脑幕上,这种图画一般的艺术景象,正是对联意境美的形态表现。例如:济南趵突泉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一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赵孟頫)
 当我们诵读此联时,脑海里就呈现出了一幅泉飘玉带,水冒珍珠的图画,特别是形象动词“飘”和“冒”的连续使用,“飘飘飘飘”,“冒冒冒冒”,给人一种强烈的形象感,好象我们就站在趵突泉边,正看到那活水在突突的冒,那清泉在绵绵的飘似的。的确,这副对联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它将趵突泉非常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又如:
 霞铺航道春为岸;
 星点桅灯月引船。
 (陈自如)
 此联是陈自如先生应“微笑杯”交通征联所创作的一副佳联,以其精湛的笔力与高超的拟人手法,摘取大赛桂冠,展现出一副风光绮丽、日夜兼程的水运交通图。马萧萧先生评说道:该联把水路航运写得很有诗意,一个“霞”字,画出了航道上的天光水色,一个“春”字,写尽了两岸风光绮丽、百业繁荣的景象;“星”、“月”又写出了航道上日夜兼程的繁忙情景。……
 (三)景深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去感染、启迪人们的思想,从而作用于社会。对联也是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艺术形象和艺术环境,去激发人的情感,这自然会使人去联想、体验,并从中得到启迪,这种联想和启迪,乃是意境的深化,好比摄影师在摄影时加上长镜头,把光圈缩小,使景深延伸,这种景深的画面层次较多,除近景之外还有远景,或者有更深远的景物隐约其中,朦胧可见。一副佳联往往意境较深,除了明示的意境之外,景深处可能还有潜在的、朦胧可见的东西,而这种潜在的、朦胧可见东西,给人的影响和启迪往往更深刻。因而,显得更美,更耐人寻味。例如: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为北道误投一子,致使此局全输。
 (雪岩)
 此联是写莫愁湖和胜棋楼的,但作者只不过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时事变迁,争斗胜败的感慨而已。是啊!莫悉湖本来是不知道愁的,但历史上六朝时期在此地争夺拚杀的英雄们,如今安在?今天看来还真不如当年一个安居在这湖边上的少女莫愁,还留得个芳名永存。再想到当年朱元璋和徐达在这楼上对奕的事,朱元璋为何而输呢?主要是一时不慎投错一个子,下了一步错棋,致使全盘皆输。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的争斗胜败,和朝代兴衰更迭,不正是像下棋一样,一着走错,全盘皆输吗?至此,不禁使人浮想联篇,或“人事如棋局局新,有志男儿当奋进。”或“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或“是非成败转头空,留取丹心映苍穹。”这正是对联意境深处的景象给我们显示出来的一种启迪美。
 七、情趣美
 所谓情趣,即人们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特殊感情和兴趣。情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能激起人的激情、兴趣、联想和思索,给人一种新鲜、美好的感应和深刻的印象。情趣,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黑格尔说:“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对一个联作家来说,想象就是创造。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有情有趣、情趣盎然的作品来。在我国浩瀚的联海里,有许多会灸人口,极富情趣的对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例如:
 翠翠红红,处处茑茑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吴中纲:花神庙联)
 此联有情有景,有趣有味,给人以情趣美,为世人所称道。对联的这种情趣美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构思的奇巧美
 所谓构思奇巧,就是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构思很神奇有趣,创造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境和效果。苏轼在谈论艺术构思时曾说过:“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所谓“反常”,即出人意料;所谓“合道”,即合乎情理。清朝诗人张问陶在《论诗十二绝句》中这样写道:“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使灵光助几分。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上落将军。”诗如此,对联也如此。例如:
 一时酒醉思吞海;
 几度诗狂欲上天。
 (四川泸州忠山联)
 此联构思就极富奇趣,作者登上泸州八大景之一的忠山抒发情感时,没有去一般地写登高眺望,描山绘景,而是一反常态,直书欢乐陶醉的情绪和心态。写情绪、心态也不是通常写法,而是大手泼墨,尽情挥洒,抒出了酒醉思吞海,诗狂欲上天之情,令人心中万分痛快。真可谓是出奇制胜,妙趣无穷。这个奇,奇得“反常”,但是“合道”,并不脱离情理,可谓“灵光造情文,奇句魂魄惊”。登上山顶,心旷神怡,顿时无限陶醉,不能自抑,真想把海水都给吞下肚里;心潮澎湃,诗兴大发,豪情展翅,真想踏破天门而登太虚。多么豪荡的激情!多么奇特有趣的构思!作者为何如此构思呢?可能是和沪州有关。沪州是我国著名酒乡,在酒乡喝完美酒,再登沪州忠山,自然“酒醉”“诗狂”的豪情便由然而生。酒醉之人,海量无限,越喝越想喝,故“思吞海”合乎常情。斗酒诗百篇的诗酒神仙李白曾经就有过醉狂的表现,所以在安徽马鞍山市太白楼有一联: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所以“酒醉”必然“诗狂”,因而,酒醉山上,清风助兴,“欲上天”便属自然。此联构思,“反常”“合道”,奇趣无穷!(二)用字的情趣美对联的文字很少,故十分讲究用字,炼字。巧妙地利用中国文字特点和组字规律来作对联,也是情趣美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字联在对联中占有一定位置,而且有各种“格”式。如:折字格、嵌字格、叠字格、回文格、偏旁格、隐字格、谐音格、同字异音格、异字同音格等等,而这些格的对联都十分有趣。这里试举几例。
 閒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这是折字联,即折“閒”字为“门”字和“月”字,折“思”字为“田”字和“心”字,不仅十分有趣,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性。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这是偏旁格,即金木水火土对金木水火土。
 处处飞花飞处处;
 潺潺碧水碧潺潺。
 这是回文联,即文字前进后又倒序返回,回还往复,十分有趣。
 花染神州,万里飘香熏九港;
 春回大地,一时归燕入千家。
 这是嵌字联,嵌“香港回归”四字,而且,联文的形象、意境都很好。……在这类对联中,有不少的因用字手法巧妙而成为世人传颂的佳对。例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一副同字异音格的、极富情趣的佳联。此联不仅是用字巧妙,而且,还绘出了一幅美丽辽阔的海潮涌退,浮云变幻的海天风景,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称道。
 (三)喻示的启迪美
 对联的情趣美,除了用字技巧的巧妙和构思的奇特之外,还表现在喻示的启迪上,有不少对联在内容上能给人以喻示和启迪,很有情趣。例如:
 竹本无心,可生许多枝节;
 藕虽有窍,不进一点污泥。
 此联是以竹与藕作对,描写的是竹与藕的自然生态,表面看起来并无动人的情景,也无惊人的词句。但要仔细想来,它却隐藏着一个引人思考的道理,即应该如何为人处世,是做“本无心”而“生许多枝节”的竹,还是做“虽有窍”而“不进一点污泥”的藕?这正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碰到的最基本而又是重要的问题。当人们读到此联时,或多或少总是会产生一点联想和思考,甚至还会溅射出一点心灵的火花,这便是隐示的寓意美。对联的这种寓意美是很广泛的,除了隐示像藕的“出污泥而不染”之类的做人道理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隐示寓意。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是一般人都熟知的一副对联,它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就因为它富有浓郁的哲理情趣,隐示出不经磨炼,不受苦寒,是难以成才的普遍真理,这副对联文短而意长,文浅而理深,它激励过、鞭策过无数青年去刻苦磨炼、成人成才。又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末举人,思想家。此联是嵌字联的鹤顶格。上下联首嵌“清”、“明”二字,借指清朝和明朝。“清风有意”意为:清朝虽然有意留用我,但我是明朝遗臣,怎能为清朝做事呢?故“难留我”。“明月无心”意为明朝虽然亡了,但我是明臣,应保持气节,不侍二主,自明心志,故“自照人”。此联文词表面是写清风、明月的情景,而实际上隐示着作者的心志,诵读起来有一种寓意美。

随便看

 

对联大辞典收录18358条古今经典对联、春联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全部名联的赏析,是传承对联文化的宝库。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6 10: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