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美?客观世界是丰富多采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美也是五光十色、丰富多采的。美学把美分为三大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艺术美,是存在于各种艺术作品中的美,它是客观世界中的美的再现,即艺术家本质力量——思想、心灵、情感和技能有感于客观事物的美而进行的再创造。换言之,就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行艺术加工所产生出的美。这种艺术美,它比客观世界中的美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具审美价值。对联的艺术美,就是存在于对联作品中的美,它是客观世界中现实事物的美的再现,是对联作家本质力量——思想、心灵、情感和技能作用于客观事物美的表现,是联作家继承中华“韵文”的传统美与有感于现实事物的美而进行再创造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美。对联的这种艺术美,比现实中的美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具审美价值。我们研究对联的艺术美,首先要研究对联艺术美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基因、本源、沃土是什么。
一、对联——“韵文”的骄子
对联是在民族文学的的沃土中,特别是在“韵文”母体中,经过长期孕育、形成,最后脱胎而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子。
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许多盛极一时的优秀文体,如诗经、楚辞、汉赋、乐府、骈文、律诗等等。这些文体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一种韵律美,故称为“韵文”。这些“韵文”在形式结构上,句子格式上和声韵节奏上,都有它的特点,所以具有一种美感,诵读之后,能让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在这些“韵文”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精美文章,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永留芳香的“美文”。
“韵文”之所以美,首先是句式的对称、均衡。例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乐记》)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屈原《国殇》)
朝饮木兰之坠露,
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徘徊于桂椒之间,
翱翔于激水之上。
(宋玉《风赋》)
置酒乎颢天之台;
张乐乎胶葛之寓。
(司马相如《上林赋》)
…………
这些句子,无论是整句还是分句,从外形上看都很对称、均衡。而对称、均衡正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对联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句式的对称、均衡,这正是继承了“韵文”的句式对称、均衡的基因。
“韵文”的美,其次是对应和谐。例如:
龙吟方泽,
虎啸山丘。
超埃尘以遐逝,
与世事乎长辞。
(张衡《归田赋》)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曹植《洛神赋》)
华实蔽野,
黍稷盈畴。
(王粲《登楼赋》)
南驰苍捂涨海;
北走紫塞雁门。
(鲍照《芜城赋》)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乐府.木兰诗》)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矟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
(隋代民歌)
…………
这些句式已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称均衡了,而且,在声韵上有所交替对应,明显地呈现出对应和谐的美感,而对应和谐正是美的重要因素。因此,诵读起来有一种和谐美感。对联正是继承了“韵文”的这种对应和谐的基因。
“韵文”的美,还表现在对仗成偶方面。随着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发展,“韵文”句子从对称均衡发展到对应和谐,再由对应和谐发展到对仗成偶,“韵文”越来越美了。例如: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宋之问《题大庚岭北驿》)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
大漠弧烟直,
长河落日园。
(王维《使至塞上》)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凄凄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二)
故国三千里,
深宫十二年。
(张祜《官词》之一)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
这些句子都是人们很熟悉的名句,它们不仅对仗成偶,而且,韵律优美。可以说这已经是非常完美的对联了。到这时期对联在“韵文”的母体中,已是十月怀胎,正待一朝分娩。至于对联是什么时候从“韵文”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独立于世的,本人对此没有考究。前人说对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我认为如果说这是第一副春联,那倒是可信的,如果说这是第一副对联则不一定准确。因为,根据上面所说的对联发展、形成的过程和所列举的例证来看,很有可能在唐代后期,就有人把律诗中的对仗句单独使用,特别是在当时书法艺术水准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书法家们或书法爱好者书录对仗句独立运用,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会不会像现在这样明确是对联形式予以运用,那当然是另外一回事。对这个问题,本文不作探讨。不过,据有关资料称,在敦煌遗书中,发现存有唐代对联。如: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宝鸡能僻恶;
瑞燕解呈祥。
这证明在唐代已经开始有对联形式出现了。孟昶只是开了在门楹上贴春联的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宋代出现了新的文体——宋词。宋词冲破了诗、辞、赋、律句式的严格限制,创造了较为灵活自由的诗文结合的长短句式的新的“韵文”形式。这为对联的发展和对联艺术美的创造,提供了新的基因、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于是对联由律诗对仗单句逐步发展到长短对偶复合句,如4、7句式或5、7句式或4、4、7句式等,正是受了宋词影响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明清以来对联得以新的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对联复合句式的出现,不仅是增强了表现能力,更增加和丰富了对联的艺术美。同时,也为长联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从我们现在所见的众多长联,都是宋代以后的就证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联是在民族文学的沃土中,特别是在诗、辞、赋、律等“韵文”母体中长期孕育形成的,它继承了“韵文”的对称均衡、对应和谐、对仗联偶等基因,而成为“韵文”的骄子。这就同时造就了对联天生的文学性。对联艺术美,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美,对联的艺术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韵文”的基因和精华的继承、沉积、冶炼和集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美,就是对联作者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应和体验而进行再创造所生产出来的更集中、更典型、更具审美价值的一种美。这种继承“韵文”精华的美与现实创造的美相结合的美,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对联的艺术美。
二、对联——独特的国粹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渊远流长,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五千多年,在这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和沉积了许许多多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民族的瑰宝,国家的精粹。对联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把对联称为国粹,并非夸张,是名符其实的、地地道道的,而且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国粹。我们把对联说成是独特的国粹,主要是就其鲜明的民族性来说的。说它是独特的,是因为对联是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中国特有的文字,字形复杂,字意丰富,声形俱茂,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它国家的文字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以字、词、句数量相等而又相对的对联,只有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里才能产生,外国民族的文字不可能产生出像中国这样的对联来。正如陈立夫老先生所说:“中国文字之美为世界冠,以之成为对联,则美上加美,为中国所独有。”(陈立夫给方克逸先生题词)所以,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殊文字的产物。另外,说它独特,还独特在用字讲究声律,即用字讲究平仄声韵上面和形式的对称、均衡、对仗、和谐上面。称对联为国粹,是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韵文”的骄子,而且,是“韵文”的精华。中华“韵文”——诗、辞、歌、赋、律、词长盛不衰,特别是绝句、律诗至今仍有许多名作、名句脍灸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它的词藻华丽,韵律优美,尤其是诗中的对仗句,更是声情并茂,韵味无穷,满足着人们审美意识的需要。所以,这些名句,紧紧地吸引着人们,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例如: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迂》中的: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杜甫《登高》中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期,夹溪居人》中的: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温庭筠《过陈琳墓》中的: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
李商隐《无题》中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
这些句子都是律诗中的对仗句,的确十分优美,韵味无穷,诵读之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对仗句和对联没有什么两样,实际上就是一副副完美的对联。因此,说对联是“韵文”的精华,是“诗中之诗”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说对联是“独特的国粹”,当然也是完全正确的,是当之无愧的。
对联是独特的国粹,还表现在雅俗共赏上面。对联从“韵文”特别是律诗中脱胎而出之后,就以极强的生命力生长着、发展着,很快就成为一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不仅为各行各业、城镇乡村的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所欣赏。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封建帝王及人民领袖,对对联非常爱好、推崇,并亲自书写。例如:五代后蜀主孟昶、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咸丰、民国的孙中山、新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等。这些帝王、领袖人物,都是很喜欢对联的,并对促进对联的发展,还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孟昶第一次用“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来代替“楹贴”,开创了贴春联的先河。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对联,非常重视对联的普及,亲自深入民间去察看春联。他把撰写对联列入招考人才的内容。据传说他还用“出句命对”的办法考皇孙,来选定接班人。故被称为“对联天子”。朱元璋还写过不少对联,他作的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非常著名,至今仍为人们所欣赏。清朝的乾隆,是我国历史上撰写对联最多的黄帝,在北京故宫里,光是乾隆写的对联就有120多副。一代世界伟人毛泽东也很喜欢和重视对联,他曾指出:写春联,贴春联“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还善于撰写对联、用对联,在社交中用,在战斗动员中用,在写文章时也用。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曾用了明朝学士解缙的一副对联来讽刺那些没有科学态度、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的人。这副对联是: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非常形象而又深刻地批评了那种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的人。至于历代达官名流,文人雅士撰书对联的那就更多了。其实,我国各地的许多名联,都出自达官名流,文人雅士之手。例如,苏州灵岩山西子池的对联:
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携砚客;
画廊垂月地,幽花曾照浣纱人。
此联的作者刘墉,就是清朝乾隆进士、书法家,官任大学士、太子太保、宰相等职。又如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的: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的作者,便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我国最长的共有1612个字的江津长联的作者钟云舫,是清朝末年的文学家。昆明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数千年往事……”的作者孙髯翁,虽不曾做官,但却是“布衣才子”。
由于对联具有上述一些特点,因而,带来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涵盖面特别广泛,从城市到乡村,从宫庭到农家,无论是游人络绎的风景名胜,还是人迹稀少的深山老林,只要有文化遗迹的地方一般就有对联。如重庆四面山上建于北宋建德年间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朝源观经堂,在海拔1700米高的深山老林里面,观门上有一副石刻对联。最早的资料表示这副对联是:
长长长长长长长;
乘乘乘乘乘乘乘。
魏传统老先生看过此联后,留下了:“长乘胜迹联何解,留待通家过此关”的诗句。后来的资料表明,这副对联前面还有两个字,全联为:
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
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文字土壤、韵文精华,还是雅俗共赏,涵盖广泛等各方面讲,都是独具特色的。所以说对联是地地道道的、独特的国粹是无容置疑的。
三、对联——寄情的轻舟
对联既是中华民族“韵文”的骄子,既是独特的国粹,自然就为炎黄子孙所宠爱,凡是有炎黄子孙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对联。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是这样,在海外的异国他乡也是这样。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达官名流,也不论是商贾学子,还是文人雅士,都喜欢用对联这一短小轻便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情感。尽管一副对联,只有短短两行,文字极为有限,但它所含载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而且,形式小巧轻便,创作相对快速方便,表达思想感情非常及时,恰是一叶轻舟,载托着人们凝聚着的情感,在民族豪情的汪洋大海中荡扬。因此,可以说对联是炎黄子孙寄托情感的轻舟。对联既是寄情的轻舟,表达情感十分方便,所以,实用性特别强,因此,可以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各个时节。例如;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贴春联,特别是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借以表达迎新送旧的美好愿望之情。例如四川省都江堰幸福镇幸福村农民陈宗林,曾在1991年春节,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
仰观玉垒浮云,忆昔有龙曾作浪;
展示环村胜景,愿今无虎再兴风。
此联满载着作者对过去政策多变的不满和对今天开放搞活政策带来的美好生活的满足,以及担心好政策会不会变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和愿望。每逢婚嫁喜庆之事,也要贴对联,用以表达欣喜之情和美好心愿,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结婚时,孙先生亲自撰书了一联,以寄托情感:
精诚无间同忧乐;
博爱有缘共死生。
上联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真诚相爱,志同道合;下联表达了他们愿为“自由博爱”的理想而生死与共的情操。这只有14个字的两句联语,像一只小舟,满载着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纯真爱情和崇高理想在情感的大海中荡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情感极为丰富的民族,不仅喜庆佳节要写对联,就是亲人去世,朋友牺牲,也常常用对联来表达哀挽之情。例如1941年8月11日,为国共合作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张冲(字淮南)先生病故,毛泽东主席为表达哀挽之情,撰书了一副对联: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数声哭泣已千秋。
此联只有36个字,但它充分表达了毛泽东主席对失去一位诚心合作,支持革命的盟党执友而无限悲痛的深情厚意。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各族同胞、各界人士写了无数挽联,以表悼念。作者本人对邓小平同志十分崇敬,当惊悉他老人家逝世的消息时,深感悲痛,在深沉的哀乐声中,即成一联:
小视沉浮,伟业当先,富国完疆名万代;
平生奋斗,人民为重,开新革旧誉千秋。
(见《中国楹联报》总205期)
此联虽无绝妙,但颂扬小平伟人,万代千秋,确实是作者内心真挚情感和崇敬之情的表达。我国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到处都有对联,这是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敬仰人文景观的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寄托。就是在异国他乡的海外赤子,也喜欢用对联来表达他们对炎黄故土的眷恋情感。例如: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华会馆有一副对联,充分抒发了海外赤子之情:
客地谈心,风月多情堪赏览;
异乡聚首,琴樽助乐且追求。
旧金山多为前辈华人所开发,尽管如此,华人们仍称之为“客地”、“异乡”,炎黄子孙的桑梓情感,溢于言表。是啊!旧金山的确不错,风物也多情,固然可以游览欣赏。但是,每当聚首谈心、抚琴抒怀、把酒临风的时候,追思怀念的总是赤子衷肠,总是眷恋着炎黄故土。这短短的一副对联,像一只轻舟,托载着旧金山无数赤子的深情,向太平洋西岸的炎黄故土飘荡轻扬。
此外,对联文辞优美,韵律和谐,工正凝炼,品位高雅。加之,寄载书法,声形并茂。因此,更是名人雅士交流感情的一种特殊而便捷的方式。例如:朱元璋赠陶安: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林则徐赠潘锡恩:
三策治河书,纬武经文,永作江淮保障;
一篇澄海赋,掞天藻地,蔚为华国文章。
康有为赠友人:
拔地孤峰秀;
开门三径通。
孙中山赠黄兴: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周恩来赠同学: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李大钊赠杨子惠: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陈独秀赠艺术大师刘海粟:
行无愧作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
田汉赠盖叫天:
英名盖世三叉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这一副副交往赠贺的对联,像一叶叶轻舟载着一份份感情,穿梭在友谊交往的大海之中。另外,对联还是名人述怀、自我抒情的一种方式。例如:孙中山自题联:
莫嫌老圃秋容淡;
最爱黄花晚节香。
周恩来自题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齐白石自题联:
三思难下笔;
一技几成名。
范文澜自题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魏传统自题联:
无穷岁月忙中乐;
有味诗书苦后甜。
冰心自题联:
穷达尽为身外事;
升沉不改故人情。
…………
这些联句,像一叶叶小舟,载托着作者的深情,在人生的大海中游荡。
对联既是“韵文”的骄子,独特的国粹、寄情的轻舟,无疑它是一枝民族文学奇葩。孕育这枝奇葩的沃土正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文字和渊远流长的文化以及丰富的炎黄情感。对联之所以能够自生自长且长盛不衰,也正是因为有民族文化和炎黄情感这块丰厚肥润的沃土。江泽民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运用文字所创作的书面作品,是运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同样起着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同样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应该把对联这一独特的、高雅的文学艺术奇葩,放到应有的历史地位上,很好地重视它、发展它,使它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开得更加灿烂。